入夏以来值得投配资,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破历史纪录的高温。而在全球,北极圈内出现30摄氏度的罕见高温,欧洲多国发布创纪录的红色高温预警,印度等南亚国家遭遇持续热浪导致电力系统濒临崩溃,这些现象共同印证了极端高温的全球性蔓延。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挑战。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建立高温适应/韧性社会是相当重要的话题。对此,可参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四步走”:一是评估高温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风险;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高温适应规划;三是采取高温适应措施;四是监测和评估高温适应情况。而“清凉经济”则是激活市场活力、助推贯彻这些举措的最佳抓手。
考虑到高温天气的紧迫形势,清凉经济这一新兴特殊业态必须加快演进。高质量发展清凉经济的价值不仅限于商业增长,更关乎社会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从防晒穿戴到智能降温设备,从个体防护到城市热治理,需求的增长正推动清凉经济的潜力逐步释放。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仍需在技术创新、场景拓展与社会协同中找准方向,才能最大化清凉经济对构建高温适应/韧性社会的效能。
当前,在防晒衣、便携风扇、降温喷雾等快消或准快消产品的热销刺激下,清凉经济大多聚焦通用性的即时需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夏季防晒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80%,便携式颈部风扇成户外人群新宠。这类产品虽缓解了高温不适,却存在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多数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红海。
事实上,清凉经济所能覆盖的赛道与核心需求十分多样。例如,对于户外劳动者,在传统的遮阳帽、大水壶、毛巾“夏天工地三件套”之外,能预警个体生理指标的可穿戴监测设备可以为他们填补上热健康保障的缺口;对于城市热治理,可进一步推广屋顶反射涂料,或将树木绿植等街道遮阳设施纳入规划,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针对夏季家庭降温设备能耗较高、部分地区甚至引发供电紧张的问题,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以旧换新,将旧设备更换为智能、低碳、节能产品。可见,若能跳出“赚快钱”的狭隘视野,清凉经济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深挖。
同时,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通过结合数智化、新能源、材料科学等前沿成果,清凉经济完全有可能“再上层楼”。如为建筑工人开发集成温度感应、通风功能的智能安全帽或降温防暑服,研制更环保、更高效、更有性价比的屋顶反射涂料,推广采用余热回收技术的地源热泵系统等。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既满足社会的降温需求,又能助力“双碳”目标,为绿色增长开辟新赛道。
作为全球性气温异常的应对举措,清凉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打破地域边界,从全球化视野整合技术、经验与市场资源,从而更高效地应对这一跨区域气候挑战。在清凉经济领域,不同国家也各自积累了不少特色的实践经验。日本已连续举办十届“酷暑对策展”,成为全球防暑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止汗贴、“脸基尼”、相变材料降温服等颇具创意的产品也得到了不少称赞;以寒冷著称的北欧国家则在房屋低碳降温技术上独树一帜,如瑞典的“被动式房屋”等;地处热带的新加坡则在城市热治理中探索出“立体绿化+智能降温”的模式,通过将大楼外墙改造为垂直花园,结合街道喷雾系统与大数据调度,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这些技术与模式的交流,既能让各国企业少走弯路,也能为技术迭代提供新灵感。我国有关部门和业界也可尝试搭建解暑降温产品的技术交流与展销平台,凭借广大的市场、多样的场景空间和高效的供应链,为清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并推动各国在标准、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清凉经济的全球化实践,也是一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演练”。当中国的光伏企业在非洲援建太阳能降温站,当欧洲的技术用于东南亚的保障房,当各国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培育能适应高温的作物,这些合作不仅探索着应对高温的实用方案,更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气候危机面前值得投配资,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通过技术共享、经验互鉴、市场联动,才能让清凉经济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体,最终提升全球的高温适应韧性。这使得清凉经济超越了商业范畴,既是高温环境下的市场契机,更是推动全球气候共建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作者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